Home  Deontic Logic for Autonomous Cars  Programme  Special Issue  Travel Information  Newsletter

浙江大学学科会聚系列论坛之“双脑计划”——第三届中波应用逻辑研讨会顺利举办

 

2019年9月7日-8日,浙江大学学科会聚系列论坛之“双脑计划”——第三届中波应用逻辑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 “双脑计划”人文社科专项、波兰国家科学中心HARMONIA项目“自动驾驶的道义逻辑”共同资助。

中波应用逻辑研讨会由中波双方轮流举办,每年一届。本届中波应用逻辑研讨会的主题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推理”,旨在寻找一种形式语言来描述动态影响人们集体行为的各种因素(如市场、社会规范以及临时性再生产)。一个特别的例子是对自动驾驶汽车及其环境进行形式化建模,特别是使用逻辑工具进行建模,有助于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预期行为做出更加形式的说明。把逻辑应用于对社会现象的推理,还可以对某些临界条件下发生的事情和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准确的预测和解释。

研讨会特邀了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克拉科夫经济大学、尼古拉斯哥白尼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卢森堡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在哲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伦理学等领域的杰出研究者作了17场报告。浙江大学的廖备水教授和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的Piotr Kulicki教授分别作了开幕致辞。

清华大学的刘奋荣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引述了中国古籍中的多个例子,介绍了存在于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墨家思想中的逻辑学以及有关概念和准则。她指出,中国古典哲学典籍亦有相当于西方语境中的矛盾律、排中律等逻辑规律的表述。正如章士钊所言,逻辑之名虽出自于欧洲,但逻辑规律存在于各个文化中。

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的Piotr Kulicki教授介绍了与华沙哲学学派相关的逻辑学家的重要成就。他在报告中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是波兰逻辑学的“黄金时代”,一批来自卢沃夫华沙哲学学派的逻辑学家对现代形式逻辑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二战残酷地中断了学校的活动,那些幸存下来的人和他们在波兰和流亡国外的追随者继续进行这项研究。近年来,波兰逻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越来越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科学的一部分。

中国政法大学的李凯博士在报告中指出简单案件中的法律推理可以通过回答集编程这种缺省逻辑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他证明了,这种特征化语言不仅可以解释一些简单案件中法律推理的可靠性,在存在冲突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

北京师范大学的琚凤魁教授介绍了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瓦伦丁·戈兰科合作的最新研究。他认为,多智能体转换系统的经典有效性函数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即状态值在超集下闭合是不自然的。他在研究中给出了一类复合的多智能体转移系统和一类内射的多智能体转移系统的特征定理。基于这些定理,可以得到联合逻辑的子集邻域语义。

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的Piotr Kulicki教授介绍了“自动驾驶汽车道义逻辑”项目的主要目标。他强调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预期行为,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它们被未来的汽车使用者和其他交通参与者所期待,并被世界各地的许多监管机构所假定。用道义逻辑指定相关规则是一种方便的方法。此外,逻辑还可用于证明自动驾驶车辆规则系统的一致性。因此,逻辑可以作为一种规范语言和一种工具,用于指导、形式化甚至自动化关于自动驾驶汽车规范的推理。

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的Ryutaro Ichise教授说目前已开发了许多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但ADAS中的知识库必须包含对驾驶环境的感知和交通规则的理解。Ichise教授介绍了一个基于本体的知识库,其中包含地图和交通规则。通过访问该知识库,智能车辆可以感知超速情况,并根据交通规则在十字路口做出决策。最后,他介绍了其团队在ADAS系统在可行性方面的研究。

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的Robert Trypuz教授介绍了目前推动自动驾驶车辆发展的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学习和深度Q-学习。这两种技术都允许自动驾驶车辆通过经验来学习,Trypuz教授着重解释了这两种技术的基本要素,以便能更好地将伦理知识融入自动驾驶车辆的推理模型中。

卢森堡大学的Réka Markovich博士介绍了一个从法律中借鉴到的、为人工智能体设计普遍伦理的集合论方法。这是模拟一个法律分支的形式化结构系统,这个形式化结构系统可以实现在不同规范系统中的形式推理。

克拉科夫经济大学的Tomasz Kwarciński教授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必然包含各种不一致的价值偏好,这将有可能出现道德帝国主义的风险,即过分重视某种文化(汽车制造商、设计师)中的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强加给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主体。Kwarciński教授强调在自主汽车的背景下道德帝国主义的风险,并介绍了此项研究的解决方案。

卢森堡大学的Leendert van der Torre教授介绍了在单调道义逻辑的基础上结合形式论证来设计非单调道义逻辑的方法。他使用结构化论证理论ASPIC+来定义理解模态逻辑的非单调变体,并通过 “自由选择允许”这一概念来具体说明此方法是如何有效地在道义语境下刻画非单调推理的。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Mehdi Dastani教授提出了一种具有动态性的规范执行多主体系统。他指出,通过改变惩罚机制,系统可以在执行过程通过监测到的数据和主体偏好来进行规范的自动修订。他将此算法用于交通模拟器的评估,其结果表明了这种机制在收敛速度方面优于未经信息更新的启发式算法。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Marek Sergot教授认为,现有的STIT逻辑虽被视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形式逻辑,可以在多主体语境下刻画包括单主体/多主体的区分、主体互动、责任、因果关系等概念。然而,Sergot教授指出,这些优点也是其缺点。他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该逻辑在刻画以上概念时,并没有很成功地刻画这些概念的核心。在报告的最后,他提出一些克服这些局限性的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的郭佳宏教授认为,在形式定义和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真理”。我们经常区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以表达“真理”的不同程度。这反映在命题逻辑的“可满足性”和“有效性”概念中。类似的结果可以在一阶语义中找到。他认为,我们一般不会把偶然出现的真句当作真句,只有必要的真句才能理解为真句。

波兰尼古拉斯哥白尼大学的Tomasz Jarmużek教授基于1947年Jerzy Łoś的位置逻辑,提出的一种刻画实现算子的逻辑及其证明论。Jarmużek教授将他的工作应用到社会本体论逻辑系统的构建中。该系统的表达式不仅可以由空间和时间变量索引,还可以由社会上下文索引。这有助于应对社会学的重要挑战,如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社会主体的自反性。

浙江大学的廖备水教授介绍了“逻辑、认知与人工智能”团队在人工智能、逻辑与认知跨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未来展望,并邀请更多的逻辑学者们加入到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共同学习和探讨新的问题和发现。

中山大学的孙鑫博士报告了当前区块链存在着一些安全方面的隐患,通过开发一个基于量子的“逻辑契约”区块链框架,可以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逻辑契约是一种基于量子密钥分配机制的数字签名方案,他还介绍了用于量子区块链上智能合约形式化验证的分类量子逻辑。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Dov Gabby教授认为在机器人驱动的汽车设计中,尤其在采用机器人代替出租车司机的情境里,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人工智能逻辑的伦理模型。我们需要采用基于伦理的非单调逻辑来模拟与人类互动的机器。然而,基于出租车人工智能这一特殊场景,其逻辑建构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我们重视。

本次研讨会探讨了道义推理、人工智能对自动驾驶进行研究、设计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为开展逻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交叉研究指明了方向,有效促进了中外逻辑学家对中波双方的逻辑发展的认识,加深了浙江大学哲学系和语言与认知中心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逻辑和论辩相关研究方向上的交流合作。

 

撰稿:李崇慧  摄影:卢一苇、陈琛  校审:廖备水、董惠敏

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逻辑、认知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